圣言无解,道在心源

圣人的话,不是可以解释的教条,不是可以套用的标准答案。它如夜空繁星,遥遥指引,却不替你丈量脚下的路。试图解释,便落入语言的陷阱,一旦以话语为之设限,便失了本心之灵动。真正的领悟,是在无声中悄然展开的,如风过林梢,如露润心田。它无需解释,一旦动念解释,便是以今我之狭见,欲度古圣之深意——终究未免画地为牢,自误误人。

孔子说:“十五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世人往往据此为人生划定阶段,似乎只需按部就班,便可修得圣人之境。然不知,此中境界,非时间累积所得,亦非年岁到时便能得来。若三十便能从心所欲不逾矩,又何必等到七十?若少年便觉天地一如、万法皆真,又何苦于四十方始“不惑”?圣人之言,是标杆,不是刻度;是灵光一现的启示,不是人生的流程图。

佛家言,初发心即成正觉,道家云,为无为而无不为,皆是指出——大道之门,从来敞开,并不设关。求道者若以“阶段”为名,蹉跎了本心的冲动;若以“年纪”为限,推迟了灵性的飞跃。与其循规蹈矩,不如直取大海之心。

因此,圣言不可辩,不可执,只可静静体认,在无常中感悟常道,在纷扰中体得寂明。辩,必是以我度圣,以有心揣无心。而道,恰恰在于无我,在于将一切名相、一切阶段、乃至“修行”之名,都一并放下,让心归于本源,与天地同流,与大道共振。

真正的修行,是不待“到了某岁”才开始承担,而是时时问心:“我此刻可否担当天地?”不是等“七十岁”才从心所欲不逾矩,而是此时此地,便觉我心如水,境由心转。

圣言如天籁,不可训诂,只能倾听。悟得是福,悟不得也是福。它不需我们理解,只需我们活出——活出一个与道合一的自己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