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者说,这是我对“知行合一”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理解。王阳明曾说:“知行合一”,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,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”
多年来,人们对“知行合一”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。如今在解读这一概念时,往往依旧将“知”和“行”分开阐释,由此产生两种主要观点:一种主张“先知后行”,另一种强调“先行后知”。当前许多强调提升认知的培训课程,如所谓“认知课堂”“格局课堂”,多奉行先知后行的逻辑——认为只要拥有正确的认知,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升。而另一类观点则强调先行后知,即先付诸实践,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。也有人提出“知行相辅相成”,但我常在想,这里的“相辅相成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是两个事物相互帮助、彼此扶持、互惠互利吗?如此理解,依旧是将“知”和“行”看作两个分立的对象。然而,王阳明说的是“知行合一”,那么我们必须重新追问——知与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?
听了王德峰老师讲授阳明心学,我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——那就是超越对立,从更高维度去看待问题。无论是哲学中的二元对立,还是生活中的善与恶、美与丑、好与坏,都可以在更高的维度上得到观照与化解。“知行合一”亦是如此。王老师说,知与行是一体两面,本就是同一件事。
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领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显然,我的思维深受二分法的影响,总是习惯于非黑即白、非此即彼。直到我尝试换一个角度——把知与行看作一个动态的、历史性的过程,这让我想起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:一切认识与实践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。知,不是一个静态、清晰的终极状态,而更像是一种尚不明确、带有感性色彩的“意念”或“主意”;行,也不是预先设定、目标明确的动作,而是在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的过程。知并不是行的绝对指令,行也不是知的必然反馈。
阳明曾以“好好色,恶恶臭”作比喻——这并不是说先有了对美色或恶臭的抽象认知,然后才去追求或排斥,而是在面对具体事物的当下,知与行是同时发生、不可分割的,即美好的东西就在那里,你知和行都在美的事物面前体现出来了。就如同看到花朵自然会欣赏其美丽,闻到臭味自然会避之不及,这是一种即时的整体反应。
鲁迅也说过:“希望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,正如这地上的路,原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这句话揭示了知与行的生成性——它们并非预设,而是在历史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过程。由此可见,知行合一并不局限于认识论或实践论的框架,而是一种具有生成性、历史性的生命活动。
这种理解让我对“知行合一”的感悟更深刻。然而,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:这样的感悟如何传递给他人?这种传递又有什么意义?我发现自己在这个提问中就已经陷入了两个误区。
第一个误区,是试图把“美好的东西”给予他人。但真正的美好只能发自内心,无法通过外在强加实现。第二个误区,是人为。刻意的“传递”本身就是人为的干预,而人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,本质上是对社会经济、政治与权力格局的客观反映。我若试图仅凭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力量去改变他人,不过是徒劳。正确的做法,是将其准备好,安静地放在那里,当人们需要时,他们自会前来取用。
“知行合一”并不是一种方法论或技巧,而是一种在生命长河中自然流淌的状态。它不分先后,不拘形式,如同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知与行本是一气贯通的脉络,如昼与夜、潮与汐,彼此交替,却同属一个整体。
当我们不再急于判断何为知、何为行,也不再执着于改变谁、影响谁,内心的澄明便会如水般自清。那时,知在行中,行在知中,一念一动,皆是本心自然的回响。如此,便是合一。